《美哉云南》50集省情系列微視頻,由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出品,云南糯米科技有限公司 百度(云南)服務中心實施,云南尚格映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制作的同時,負責全網的新媒體運營工作,從地方志角度拍攝50集“美名”“美景”“美物”“美食”“美俗”“美人”“美文”“美玉”“普洱茶”等“云南省情十全九美”系列微視頻(每集時長5分鐘),宣傳展示云南省情,進一步提升云南文化自信,使人民群眾通過掌上讀志、用志、傳志,知家鄉、愛家鄉、建家鄉。該項目仍在進行…… 一、項目名稱 云南省情資源開發利用項目。 二、項目內容 在信息化和新媒體時代,結合當前實際,2019年云南省情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主推的微視頻主要為“美名”“美景”“美物”“美食”“美俗”“美人”“美文”“美玉”“普洱茶”等系列微視頻。該系列微視頻從地方志角度展示宣傳云南省情,講好云南故事,進一步提升云南文化自信,使人民群眾通過掌上讀志、用志、傳志,知家鄉、愛家鄉、建家鄉,充分發揮地方志存史、資政、育人功能。 項目拍攝50個選題,每個選題1集,共拍攝制作50集微視頻,每集時長3—5分鐘,如50集系列選題有微調時,乙方必須與甲方協商確定選題后再拍攝。制作的微視頻通過百度、愛奇藝、優酷、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喜馬拉雅等第三方網絡平臺以及電視臺、公共區域電子顯示屏等載體發布推廣。第一批25集在2019年12月31日前推出,第二批25集在2020年1月31日前全部推出。 (一)“美名”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從保護弘揚優秀地名文化,尋找記住“鄉愁”和推薦地域名片的現實需要出發,根據志書記述內容,以活潑輕快的講述方式、突出地域特色的主畫面、吸引觀眾的講述視角,推介展示一地的地理概貌、歷史沿革、特色風物、典故等地情內容。每集微視頻推介1個地名,主要推介對象為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行政區劃地名及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名人故里,名山名寺,大江大河等地名。 項目拍攝17個選題,以“秒懂”的形式拍攝介紹云南省及全省16個州市的名稱。拍攝和展現的主要內容為:該地名的由來、基本情況(行政區劃、區位面積、人口及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等)、歷史沿革(只講發端及發展中的幾個關鍵節點)、近年來發展情況(含2018年GDP、財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等。具體拍攝選題為: 1.云南??;2.昆明市;3.昭通市;4.曲靖市;5.玉溪市;6.保山市;7.楚雄彝族自治州;8.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9.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0.普洱市;11.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2.大理白族自治州;13.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4.麗江市;15.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6.迪慶藏族自治州;17.臨滄市。 (二)“美景”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圍繞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目標,發揮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需求作用,以全域旅游的視野,全方位挖掘和發現云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讓觀眾領略云南不一樣的美,吸引更多人到云南旅游、生活、工作。 項目拍攝4個選題,不拍攝聞名遐邇、聲名遠揚的景區、景點,而是從發現“云南不一樣的美”這一視角出發,拍攝一些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展現云南多樣化的美,助推云南全域旅游發展。具體拍攝選題為: 1.騰沖銀杏村 江東銀杏村位于“騰北重鎮”固東鎮東南角,距騰沖市區35公里,國土面積35.42平方公里,轄4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1000余戶4000余人,因村內擁有連片的銀杏林1萬余畝4萬余株而得名銀杏村。每到深秋,房前屋后,黃葉紛飛,11月中旬至12月初為最佳觀賞期。 2.沙溪古鎮 沙溪古鎮位于大理州劍川縣西南部,至今仍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筑特色。古寺廟,古戲臺,古商鋪,馬店,古老的紅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樹、古巷道、古寨門,先后獲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云南旅游名鎮、中國鄉村文化遺產地標村莊名錄等榮譽稱號。 3.翁丁村 翁丁村位于臨滄市滄源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里處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2015年10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列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2019年1月,翁丁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4.己衣大裂谷 己衣大裂谷位于楚雄州武定縣己衣鄉,是一個與四川會理隔金沙江相望、與昆明祿勸縣湯郎鄉為鄰的河谷交界地帶。大裂谷全長約12公里,最寬處約200米,最窄處約6米,裂谷兩邊懸崖對立,兩側絕壁間隙古樹豐茂,野猴成群,谷底是湍流急下的大梁河,形成了雄、奇、險、秀的崖壁奇景。 (三)“美物”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視頻突出展示云南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自然方面以介紹云南獨有珍稀動物和植物為主,文化方面以介紹云南人民獨特的手工藝技術和作品為主。展示云南“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的風物及云南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工藝成果。 項目拍攝4個選題,介紹拍攝對象的起源、發展、現狀和特點等內容。具體拍攝選題為: 1.亞洲象(勐臘)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目前野生亞洲象在我國僅分布于與緬甸、老撾相鄰的云南地區,數量十分稀少。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周期較長,繁殖率低,易遭到偷獵者的襲擊,十分瀕危,在其分布地區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2.望天樹(勐臘) 望天樹別名擎天樹,大喬木,高40—60米,胸徑60—150厘米,是云南的特產珍稀樹種,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的補蚌和廣納里新寨至景飄一帶的20平方公里范圍內。望天樹對研究中國的熱帶植物區系有重要意義。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中國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3.紅嘴鷗(昆明) 紅嘴鷗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壽命32年。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自從1985年數千只紅嘴鷗首次到昆明過冬以來,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都會如期而至,是人與動物、自然與城市和諧共處的典范。 4.建水紫陶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國名陶的建水陶器就產于該縣碗窯村。碗窯村以燒制陶器而得名,碗窯村燒制建水紫陶的技藝始于清代道光年間,但此前碗窯村在宋元時代就已能夠燒制一般陶器,至今仍有元代龍窯和陶器殘片遺存。建水陶器燒制技藝由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工藝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稱“紫陶”,多以傳統中國書法、繪畫作為裝飾,風格古樸高雅。2008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名錄。 (四)“美食”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圍繞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目標,發揮地方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用,突出生態、安全、營養、衛生,從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材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美食與名人等方面推介云南系列美食。 項目拍攝選題4個,每集美食微視頻主打一個城市的美食,所推出的城市必須是某類美食當之無愧的代表,譬如小吃之于玉溪,燒烤之于建水,傣味之于德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推介美食,展示云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魅力,既展示美食本身,也講述美食背后蘊含的文化與傳承。具體拍攝選題為: 1.香格里拉,松茸出沒的藏風美食高地 香格里拉由于急劇抬升的海拔,在這里可以吃到從1000米到4000米的多種美食。主要拍攝松茸、牦牛肉、尼西土鍋雞、菜市場、“過林卡”“耍壩子”等內容。 2.德宏,中國傣味之城 主要拍攝撒撇、酸牛肉、手抓飯、胭脂果、羊奶果、火燒豬、過手米線、鬼雞、潑水粑粑、牛肉干巴、腌木瓜、稀豆粉軟米餌絲、涼豆粉、卷粉、烤飯團、泡雞腳、醬雞腳、拌麻桑坡、特色泡菜、緬甸炒飯、甩粑粑等。 3.玉溪,米線和小吃的天堂 玉溪米線種類多,味道鮮美,鱔魚米線、小鍋米線、豆腐米線、雜醬米線、涼米線、扒豬腳米線,主要拍攝玉溪特色米線和特色小吃。 4.建水,舌尖上的燒豆腐 建水燒豆腐又稱臨安豆腐,是云南省建水縣的特色傳統名吃。建水縣舊稱臨安府,臨安城豆腐的歷史極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 (五)“美俗”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以古今云南十八怪為切入,描述云南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所產生的一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現象或生活,展現云南獨特的習俗和區域特色。拍攝采用動畫與實拍相結合。 項目拍攝選題4個,具體拍攝選題為: 1.古今“云南十八怪” 以動漫加寫實的拍攝方式,介紹古今云南十八怪,闡述和挖掘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內涵。 2.三個螞蚱一碟菜 云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肴,化昆蟲為美味,人們食竹蟲、蜂蛹、螞蚱等蟲類,看著怪異,油煎之后焦脆鮮香,成為難得的美味。 3.雞蛋用草拴著賣 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嶇,老鄉趕集賣雞蛋,用草裹纏,防止蛋殼破裂,同時也方便了出售。 4.火車沒有汽車快 由于有眾多的高山峽谷,所以云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六)“美人”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從云南各世居少數民族美少女稱呼切入,展示不同民族審美標準,挖掘各民族對自然、生命的理解及獨特的生活習俗,展現云南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 項目拍攝選題4個,具體拍攝選題為: 1.彝族太陽女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云南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等地。楚雄地區彝族美女稱為“太陽女”。拍攝彝族“太陽女”在勞動中、節日上、服飾上、文化上的美。 2.白族金花 白族是中國第十五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美女叫“金花”,拍攝白族“金花”民族服飾的特點、生活方式、愛情觀、婚姻觀、價值觀等。 3.傣族小卜少 傣族,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傣族美女叫“小卜少”,拍攝傣族“小卜少”服飾特點、生活方式、愛情觀、婚姻觀、價值觀等。 4.佤族阿佤姑娘 佤族,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拍攝阿佤姑娘服飾、歌舞、習俗等。 (七)“美文”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目標,賞析云南歷代美文。通過收集篩選出歷代志書等古籍中記載的歷代名人創作描寫云南的、流傳較廣的優美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配上與作品意境相協調、相融合的寫實圖片、畫面或虛擬畫面及背景音樂,對文學作品作者及創作背景作簡要介紹,并視文章長短全文或部分朗讀原文。每個美文微視頻,賞析1篇美文。 項目拍攝選題4個,具體拍攝選題為: 1.《大觀樓長聯》 大觀樓長聯是乾隆年間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所作,共一百八十個字。長聯觀物寫情,內涵深刻,被譽為“海內第一長聯”“古今第一長聯”“天下第一長聯”等。長聯掛在“五百里滇池”岸邊的大觀樓前兩百多年,滇池大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及滕王閣齊名,并列為我國四大名樓之一。1983年被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泛洱水》 洱海是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西面是點蒼山,東面是雞足山?!斗憾纷髡邽槊鞔鷥炐愕陌鬃鍖W者和詩人李元陽?!斗憾穼懙氖亲髡叱舜味5囊娐労透惺?,表現了洱海的澄澈美麗,洱海邊英雄輩出的歷史,以及作者恬淡瀟灑的生活態度。 3.《詠山茶》 云南是世界上山茶屬植物的原產中心和變異中心,《詠山茶》是明代高僧云南晉寧人擔當的作品,寫的是云南山茶的地位,山茶的美麗,山茶的品格。 4.徐霞客《滇游日記》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禎十一年(1638)年5月9日離開貴州西部邊界,從赤子孔驛進入云南平彝衛(今富源縣),開始云南的游覽歷程,約崇禎十三年(1640)二月由木氏派人護送出云南,共歷時3個年頭、22個月,徐霞客所到之處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逐日成記,后人輯成《滇游日記》13卷,占整個《徐霞客游記》的2/5,既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散文,也是一部詳實確切的風物志,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地理著作。 (八)“美玉”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視頻拍攝和講述云南玉石的產地、制作工藝、貿易、鑒定、投資、文化等內容。 項目拍攝選題3個,具體選題為: 1.“玉出云南,玉從瑞麗” 云南與緬甸相毗鄰,緬甸的翡翠一般都是經過云南流通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云南的這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首屈一指,是業內人士公認的“翡翠之鄉”,“云南翡翠”“云南珠寶”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知名品牌。近年來,我國玉石文化重新發揚光大,翡翠消費市場持續走高,云南珠寶玉石市場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瑞麗是全國4大珠寶集散地之一和全國最大、最早的緬甸翡翠交易市場,贏得了“玉出云南,玉從瑞麗”的美譽。 2.云南玉雕工藝 云南的玉器加工業歷史悠久,中國傳統玉文化深入人心。玉雕工藝已經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人們的保護與傳承。在現代設計理念的影響和加工工藝在云南玉雕產品中的應用,使云南傳統的民族藝術正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在玉器的交易市場中出現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氣息的精品玉雕,云南玉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擴大。 3.云南本土玉石——南紅瑪瑙 南紅瑪瑙是瑪瑙的一個種類,古稱“赤玉”,是中國獨有的品種,其典型的南紅產地主要是云南,最具代表性區域為保山市的瑪瑙山,當年徐霞客所記,“上多危崖,藤樹倒罨,鑿崖迸石,則瑪瑙嵌其中焉?!薄捌渖掳子屑t,皆不甚大,僅如拳,此其蔓也”,是徐霞客對南紅最為關鍵特點的概括。南紅瑪瑙原料因地質環境不同,質地、礦態也不相同,不同地質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外觀,因此具有很多分類。南紅瑪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養生價值和收藏價值。 (九)“普洱茶”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視頻拍攝和講述普洱茶的歷史、普洱茶的產地分布、普洱茶的制作、普洱茶的品種類別、普洱茶的文化、普洱茶的貿易、普洱茶的品鑒、普洱茶價值功能等內容。 項目拍攝選題4個,具體選題為: 1.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陜甘、陜康藏(民間稱為蹚古道,川藏線是其一部分)、滇藏等3條主要路線,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茶馬古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景邁山——中國茶的詩和遠方 景邁山是中國六大茶山之一,是云南普洱茶區最具標志性意義的一座古茶山,萬畝古茶園屬喬木型千年古茶樹。歷史上,景邁茶山的茶葉用筍葉和竹籃包裝,由人或牛馬馱著,通過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運出大山。其中一部分進入普洱府,作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綠茶則直接通過中緬邊境的洛勐和打洛,進入緬甸的景棟等集散地,再銷往東南亞各國。 3.2019年云南“10大名茶”中的普洱茶 2019年云南“十大名品”評選出的“10大名茶”中有7個來自普洱、西雙版納,具體為: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大益普洱茶生肖茶,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帝泊洱茶珍,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龍生綠茶,勐海陳升茶業有限公司——陳升老班章普洱茶(生茶),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祖祥有機普洱茶“無量淳普”,云南農墾集團勐海八角亭茶業有限公司——八角亭(班章)普洱茶,普洱瀾滄古茶股份有限公司——001大餅等。 4.普洱茶藝 普洱人在全國各地的品茶文化影響下,逐步將當地飲茶習慣演變、發展成為一套別具一格的、迎接賓客的茶藝。形成賞茶、賞茶具、賞茶藝(“出浴”“翻龍”“添壽”“開屏”)飲茶文化。 (十)其他系列微視頻 該系列微視頻拍攝和展示以上系列以外云南獨特的省情資源,包括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內容,以及民歌民謠、風土物產、名校等。 項目選題2個,具體選題為: 1.鄭和下西洋 鄭和,云南昆陽州人。航海家、外交家。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共計7次。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在7次航行中,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2.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是二戰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終于二戰結束?!榜劮搴骄€”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麗江白沙機場,進入中國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通過這條運輸航線,中國向印度運送派往境外對日作戰的遠征軍士兵,再從印度運回汽油、器械等戰爭物資,為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貢獻。 |